西安美术馆青年艺术家项目
张丹妮个人项目——语焉不详
开幕 :2021/5/3, 15:00
展期:2021/5/3-2021/5/18 周二 – 周日 10:00-22:00
地点:西安美术馆二层4号厅
总策划/艺术总监:杨超
策展人:李昕怡
主办单位:西安美术馆
张丹妮
《发热的人》 27×39cm 纸本马克笔 2017
张丹妮
《双子》 100×150cm 布面丙烯 2021
张丹妮
《有关表演的记录》 27×39cm 纸本马克笔 2021
语焉不详
我的绘画和电影、剪辑、叙事相关。
在电影中,剪辑是指将不同镜头画面根据不同逻辑方式进行拼接,用以制造叙事的电影语言之一。同时剪辑作为一种思考方式和观看方式并不局限于电影,只是电影的出现固定并强化了剪辑制造的观看方式。在电影媒介出现之前,短篇小说集、新闻报纸、连环漫画等媒介形式其实都具有类似剪辑的效果。我们甚至可以把阅读短篇小说集的过程看作观看文字化的剧情片,将每日报纸看作图文并茂的纪录片。
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就曾把雷蒙德·卡弗的短篇小说集Short Cuts(中文译本《浮世男女》)搬上了银幕,并以相同名称为电影命名,但是他在电影中改变了叙事呈现的方式,将文本叙事撕碎穿插并整合成一个相互交织的整体。有意思的是,卡弗遗孀苔丝·加拉格尔是这样解释这个名称的,“既是短片集,也是短镜头,更是人生之捷径和细小的伤口”。这句阐释和相同的名称已经显示出剪辑、文本写作、影像叙事之间的关联。
我们在美国画家爱德华·霍珀的作品总体中同样可以看到一种与《浮世男女》相似的趣味和叙事性,这些绘画作品的组合就像是由单帧静止图像组成的故事集。如果说以上和霍珀作品相关的论断是一种关于同类趣味的联想,法国作家菲利普·贝松的小说《情感淡季》和奥地利导演古斯塔夫·德池的电影《雪莉:现实的愿景》则是直接将霍珀的绘画作为新叙事的起点并反向使用其他媒介进行创作。两者都根据霍珀的单张作品(比如《夜莺》)或者一些作品整体来创造新的联系和新的叙事。
有意识的将剪辑作为一种观看方式来强调,并将剪辑和叙事的关系本身作为作品主题的应该是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约瑟夫·康奈尔。他制作了一系列类似他的超现实主义拼贴盒子式的拼贴电影,其中最独特的应该是1936年的影片《罗斯·霍巴特》。这部22分钟的短片几乎全是由1931年77分钟的电影《东婆罗洲》剪辑而成,但是却通过对原影像的重新剪辑制造了新的叙事和完全不同的影像气质。
我的创作同样关注剪辑、图像误读和叙事之间的关系。我的创作素材多来自于电影,并且我对通过镜头去看和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表演”非常感兴趣,因此我的创作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去掉电影中的原语境和逻辑叙事,仅仅将某一场景或特写用绘画的方式重新改编,这些画面是否还能和观者产生某种联系或者制造出一种新叙事。
另一个让我感兴趣的方面就是绘画之外的其他视觉媒介是如何展现人的状态或人类关系的,以及这种展现方式反过来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会把这种观察作为一项长期计划,以后也许会根据这些画重新创作一些新的作品,或者邀请他人根据这些画写一些东西,然后根据他们写的东西进行再创作。这种嵌套式的通过被剪辑的图像和误读来产生新叙事和新图像的方式,也许可以表现出媒介文化对个体潜意识、视觉记忆及认知模式的影响。
张丹妮
2021年4月
关于艺术家
张丹妮
2005-2009 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1-2014 就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4-2017 任教于西安美术学院造型艺术部;
2017至今 博士在读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
参展经历
2021 长安之音——西安青年油画展,西安美术馆;
2019 布里斯曼·西布鲁克中国当代纸本作品收藏展,诺丁汉大学;
2019 第十二届塞尔维亚学生绘画双年展,贝尔格莱德;
2017 中国高等美术院校纸本绘画作品展,天津美术学院;
2016 中国笔记,英国科尔切斯特,米诺雷斯画廊;
2016 当代中国纸本艺术展,英国伊普斯维奇,水井美术馆;
2016 当代纸本艺术展,英国伦敦,圣马里布教堂地下画廊;
2015 素描的形态——中英国际素描交流展,西安;
2014 如日之升——首届全国青年艺术家优秀作品展,上海。